以医者仁心丈量美学边界,用人文温度记录行业浪潮。
《大白说专栏》作为医美领域首档深度对话栏目,我们汇聚行业先锋与思想领袖,以专业视角解构技术革新,以人文关怀聆听生命故事。由骨颜微晶、艾丝乐品牌团队联合医美临床专家跨界打造,秉持“医者说美,观者见心”的初心,在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,为时代审美留下真实注脚。
本期栏目邀请到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曹智禺医生,从面部美学标准、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介绍、到对面部轮廓年轻化的价值等多个热点话题,进行一次深度访谈,希望为广大医美同仁带来一些新的思考。
本期对话人物|曹智禺
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
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微整形与美学设计专委会常务委员
八项发明创造和实用新型专利拥有者
展开剩余91%乔雅登玻尿酸官方认证医师
弗缦医用胶原填充剂卓能医师
以下为对话摘编(有删减):
Q1
主持人:您如何理解现代面部美学的核心标准?在临床中如何平衡“标准化审美”与“个性化需求”?
曹智禺:标准化审美以三庭五眼的设计比例和骨性表现点的突出来进行设计。三庭比例通常依据眉弓连线、鼻坎连线等骨性标志点划分,传统上采用一比一比一的比例,最新设计则可能采用如1:1:0.8或0.8:1:0.8的比例。这种划分属于静态划分,便于手术设计。
在软组织设计中,需融入动态设计理念,例如苹果肌(全脂肪垫)的动态弧度、下庭区域柯尔郎韧带的位置表现、木偶纹,以及颧骨和下颌角的表现。这些骨性点延伸出的动态效果塑造了灵动美。因此,当前美学标准更强调个性化需求。
个性化审美并不追求面部如“包子”般饱满(如额头、颞区、脸颊均需饱满)。有求美者希望脸颊保留轻微凹陷,以呈现真实感和“妈生感”。这种设计需要更突出骨骼表现,追求更高的皮肉贴合度,而非过度饱满。这就是个性化需求的具体体现。
对于骨性材料设计,核心在于对抗面部衰老的根本原因——骨性萎缩。骨容量的补充与骨性表现相辅相成,是实现良好效果的重要方面。
Q2
主持人:面部年轻化治疗中,您如何看待动态表情(如微笑、皱眉)与静态结构(如轮廓、比例)的协调性?
曹智禺:视觉比重上分为骨相和皮相,但这两个词较为通俗。简单阐述:骨相指骨骼支撑结构。可比喻为桌子上的桌旗代表骨膜,骨膜上方区域如同房子的顶,构成骨相概貌;皮相则指软组织,包括脂肪层、筋膜层(SMAS层)等。
骨相的饱满紧实依赖于足够的支撑力和高度,体现为面部的突出骨性表现点。皮相的贴合度则关系到是否出现“馒化”——即皮肉分离形成的空腔现象。
因此,面部比重设计中骨容量补充是重中之重,为整体提供支撑。皮相贴合度需通过收紧和增强以弹性为主的张力来实现。简而言之,骨相与皮相的表现共同构成了面部的紧实感。
Q3
主持人:您是否更倾向于为求美者制定长期治疗方案?骨颜微晶在维持自然美感与持久性上有何优势?
曹智禺:我通常的设计理念,不倾向于由前台顾问或咨询师主导方案制定。我主张实施“全诊”,其核心目的是制定跨越多年的长期方案。这种长期规划需综合考虑多个层次,并涉及多科室、多项目的协同治疗。
人体衰老分为三个层次:
最深层次:骨量缺损。老年人源于骨萎缩,年轻人则多因先天因素。
中层次:易衰老层。主要指肌肉韧带和脂肪团的下垂。
表层:皮肤松弛。
衰老过程是循序渐进的:从骨缺损/骨容量缺失开始,发展到韧带与脂肪团下垂,最终表现为皮肤松弛。因此,设计必须分层递进。
针对根本性的骨缺损问题,需使用如骨颜微晶这类的骨性材料进行骨再造。完成深层的骨性结构修复后,再进行浅层皮相的优化处理,方能实现整体的年轻化效果。
Q4
主持人:面部结构中,您认为哪些层次是抗衰治疗的关键?骨颜微晶主要作用于哪些层次?
曹智禺:进行填充治疗无需谈虎色变,其本质应是解决问题,而非单纯用于提拉或抗衰。业界熟知的MD Codes打法,无论使用玻尿酸、少女针或濡白天使,其核心在于提供支撑。这种支撑通常作用于中层次(如中胚层或骨膜上层)。
支撑能否解决问题,取决于所选材料与需解决的具体问题。骨性缺容源于骨量缺失,无法通过注射胶原蛋白或玻尿酸解决,必须使用骨性材料。 例如骨颜微晶这类骨性材料,需注射于特定层次——即骨膜下方(骨面平面),使其与骨皮质相连相融,才能实现稳定状态,完成真正的骨量补充。
因此,骨量补充的最适注射层次是骨膜下(骨面平面)。骨性材料注射后,约两到三个月会完成成骨转化。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:第一、注射即刻。可精准塑形,且完全不可触及(标志层次正确);第二、注射后三个月左右。实现完全的骨量补充,状态极其稳定——无需表情管理、不可能移位、无法触及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骨量补充,可达成长久稳定的效果。
Q5
主持人:在注射深层结构(如骨层)时,如何避免损伤血管或神经?您有哪些临床经验可分享?
曹智禺:注射层次在人体面部很多区域本身就具有危险性。因此,图谱和解剖教学会强调所谓的“安全层次”或“安全点”。然而,必须明确的是,全面部不存在完全没有血管的位置,即使是所谓的“安全”区域也遍布毛细血管,这对皮肤和软组织的供血及营养至关重要。因此,真正的注射层次安全,实质上是一种人工创造的安全。
当求美者反馈注射后出现局部跳痛(但外观无泛白或花岗岩样变),或注射后状态良好但超过48-72小时后出现轻微按压性刺痛和胀痛时,往往提示材料对血管或肌肉产生了挤压。
总结来说,对于骨性材料(如骨颜微晶),最安全的注射层次是在骨面上,即骨膜下。某些特定位置,例如鼻小柱基底,其注射层次需更靠近鼻中隔模型深层,贴近筛骨板(鼻骨最深层),以提供底层支撑。
另一个重要的安全层次涉及骨相美设计完成后的皮相美设计。人工可创造的安全层次位于紧贴真皮层下方但不穿入真皮层的区域。这个真皮下层是血管分布的相对“镂空区”,血管主要在此穿行而非紧密贴附真皮层,因此适合注射。
以鼻翼下拉为例,该位置注射不在骨面(因其下无骨,仅为大翼软骨)。大翼软骨上方紧贴真皮层。在真皮层与大翼软骨之间人工建立注射层次,血管稀少,但进针难度稍高。
综上所述,安全性高、风险较低的注射层次,必然建立在对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、对人体层次的精准把握,以及对各种诱导因素(如天气、温度、湿度导致的血管移位、变异及侧支循环扩张)的综合考量基础之上。
Q6
主持人:针对T线、鼻基底、下颌缘等不同部位,骨颜微晶的注射层次和技巧是否有差异?请举例说明。
曹智禺:在当前整体设计理念下,面部区域划分并非孤立存在。单纯针对某一部位(如过去仅关注注射或手术隆鼻以抬高鼻部)的设计理念已显滞后,甚至被视为过于粗浅。
以T线设计为例:T线始于眉尾。眉弓弧度设计包含两个表现点——眉尾弧度和眉峰弧度,二者共同构成自然流畅的眉弓形态。眉弓向内延伸形成双C线(亦称眉心三角区下1/2),其作用在于衔接过渡(如同桥梁连接)。
因此,设计流程不应始于眉弓注射并延伸至鼻型,而应采取“逆行”逻辑:面部首要骨性表现点为鼻部(即“面部鼻当家”)。鼻部设计聚焦三个关键位置:
1、鼻根(山根):承上启下。
2、鼻骨与鼻中隔软骨连接处(头峰):核心骨性表现点。
3、鼻尖:涉及鼻小柱、模型鼻中隔、鼻中隔软骨及鼻唇角角度设计(参考值90-95度,需个体化调整)。鼻小柱形态(轻微脱垂、内凹或板直)亦鼻尖设计范畴。
标准T线设计理念:以鼻部为第一设计位点,向上衔接眉弓,第三位点为双C线。
T线以下设计涵盖鼻唇沟区域,需联合考虑鼻基底与法令纹。向下观察,上颌骨突度影响鼻基底。此区域注射应称为上颌面骨量补充,通过骨面上注射直接弱化上颌骨突度,并可间接缩短人中。注射核心平面应位于鼻小柱基底与鼻坎基底,而非传统鼻基底平行平面。
继续向下设计至下颌骨,分为两个区域:
1、下颌角:必须具备明确拐角。传统设计仅追求清晰下颌线(尤其前中段),但忽略侧颜观感——胸锁乳突肌、颈阔肌及耳韧带与面部相连,若后方无折角,即使前方清晰侧颜仍显臃肿。设计拐角目的正是使颈阔肌与耳韧带区域形成向内折角,从而呈现清晰的骨性轮廓。下颌角宽度需结合全脸设计:瘦长脸型可适当增加宽度,短圆脸型则后端注射量应少于前端。
2、颏部(颏骨):形态多样(尖颏、小圆颏、方颏、扁平颏),无绝对优劣,关键在于匹配下庭与中上庭的整体协调性(如国字脸配尖颏则突兀)。颏部注射设计第一步需关注与下颌线及下颌角的联动,同时需协同考虑上颌面、眉弓、鼻部乃至额结节等表现点。
唯有这种综合考量各部位联动的设计理念,方能塑造出精致和谐且符合个人特质的美感。
Q7
主持人:相较于PLLA、PCL、羟基磷灰石等材料,骨颜微晶生物活性玻璃有何独特性?
曹智禺:对这四种材料先简单的阐述一下:
1、PLA(聚左旋乳酸):作为历史悠久的基础材料,广泛存在于多种产品。核心作用为刺激组织增生,主要作用于筋膜层,促使疏松结缔组织(浅/深筋膜)向致密化发展(但无法完全达到致密结缔组织状态)。刺激再生程度相对温和,需多次、大剂量注射才能实现皮下组织筋膜层的收紧与Q弹感。深层注射效果欠佳。其效果关键在于配置浓度:高浓度(如<2或<3)易引发结节或肉芽肿(既往无骨性材料时,曾利用此特性制造深层支撑结节,但此法现已不适用,因结节/肉芽肿属炎性反应,可能导致长期反复红肿或刺激增大)。结论:PLA适用于浅层收紧与紧致,不推荐用于深层注射。
2.PCL(聚己内酯):其组织再生能力及诱发结节的概率显著高于PLA。因此不适合全脸大面积注射(如中下面部提升),即使低浓度注射也易产生局部硬结,导致结节不连贯,进而影响面部表情。适用场景:鼻型或T线条件良好、无大容量骨缺损的区域进行局部塑形。
3. 羟基磷灰石:即传统“骨粉”,现称羟基磷灰石钙(钙化/碳化处理提升稳定性)。应用方向取决于市场推广策略:方向一、骨量补充(骨膜上/下):效果和稳定性逊于骨颜微晶,需多次注射才能实现成骨感和稳定性;方向二、高倍稀释(如8-10倍以上)用于口周收紧:口内注射可行(痛感弱、淤青少),但口外(皮肤)注射风险高,易导致难逆转的肉芽肿(不同于PLA/PCL的结节,更难溶解/降解)。
4.骨颜微晶(BAG-生物活性玻璃):骨性材料,稳定性极强。骨性补充的核心目标是解决问题(骨畸形/缺损/萎缩),其注射后存在正常吸收过程,残留部分贴附骨面可维持长效。因此,骨量补充更优选择骨颜微晶。
设计理念应为少量多次、深浅结合。人体衰老涉及骨萎缩、韧带脱垂、皮肤松弛三阶段。需结合骨颜微晶(解决骨萎缩)与PLA/PCL(处理韧带/皮肤问题)进行整体设计,实现真正的“深浅结合”抗衰。
Q8
主持人:您认为骨修复材料在面部抗衰领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?骨颜微晶未来可能有哪些迭代方向?
曹智禺:首先需明确骨颜微晶的核心属性:骨性材料。其历史可追溯至二战时期:战场上严重的爆炸或外伤导致骨缺损,并非所有缺损都适用钛合金等植入物。对于位置特殊(如浅层肌肉活动区)且需避免神经损伤的小范围骨缺损,注射补充骨量成为必要选择。
应对骨萎缩凹陷相对直接,但镂空型骨缺损(如颧骨这类薄骨区域)更具挑战——颧骨浅层为颧脂肪垫,深层为颊脂肪垫。在此类薄骨区域实现非手术骨片补充,骨性材料的稳定性成为关键优势。
骨性材料的注射性能需极致优化:快速凝固性,促进快速成骨;高稳定性,快速凝固是保障。凝固性与成骨性协同:确保设计理念能通过精准操作转化为理想效果。骨颜微晶是满足以上要求的优秀材料(尽管操作难度较高)。
未来发展方向核心在于3D打印技术:类比建筑需砖瓦钢筋,人体骨量补充可探索基础材料通过大型3D打印机直接构建骨结构(德国已有早期实践)。结合AI的3D打印,将是解决面部骨萎缩、骨量补充问题的关键方向。
当前挑战与未来趋势:骨量补充目前具有不可逆性,要求一步到位,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未来发展将深度融合精准导航技术(如超声引导、术中CT导航),实现更精准的骨量补充,大幅降低操作难度。精准化将显著提升求美者舒适度、降低焦虑与未知恐惧,增强市场稳定性。
骨颜微晶本身是优秀材料,但其应用高度依赖医生对解剖层次的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。当前多数设计旨在改善问题,而彻底解决问题需依赖更高精尖的技术与设计理念。因此,骨颜微晶代表高精尖层面的骨性填充技术,其价值最大化需匹配精湛的技术与卓越的审美国内股票配资,才能达到重塑面部轮廓年轻化的目的。
发布于:上海市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